古时驿马扬尘而来,马蹄声在城门外由疾转缓,信使解下竹筒的瞬间,便完成了一段跋涉的"讫";文人伏案至漏断人静,狼毫在纸面悬停收势,墨痕未干的尾笔亦标记着思绪的"讫"。这枚单薄的汉字里,藏着千万次郑重其事的告别——它既非戛然而止的断点,亦非空荡的留白,而是将终章化作砚中余墨,在时光褶皱里酿成某种温柔的余韵。
本篇笔记,写的是"讫"字。
讫字读音为qì,与常见字“气”同音,《唐韵》里对讫字的注音为“居乞切”,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里注音为“欺讫切”。
造字本义“讫”字篆文字形,由“言”和“乞”构成。左侧的“言”,表示说话、宣告;右侧的“乞”,既是声旁也是形旁,是“迄”之省笔,表示到达、终止。
由部件“言”和“乞”构成的“讫”字,造字本义为:宣布终止,不再延续。
说文解字讫,止也。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当中做了进一步解释,说“讫”字表示停止,即事物结束或完毕,还说,古文中“讫”字也用于表示到某个时间或程度,相当于“迄”。段玉裁指出,“讫”字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,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“了”。“讫”字既有终止、完毕的意思,也有到达、完成的意思。
含义、用法古字书里的内容,简单了解这些,来总结下讫字的含义和用法:
①动词,表示完结,终了。
《说文》中说“讫,止也”,意思是“讫”有停止、结束的含义。例如《谷梁传·僖公九年》中的“毋讫籴”,意思是不要停止籴粮,其中的“讫”字便是表示结束、停止的意思。
②动词,表示截止。
“讫”可以用来表示某个时间点或范围的结束。例如“起讫”,意思是开始和结束的范围,表示从某个时间或地点开始,到另一个时间或地点为止。
③动词,通“迄”,表示到,至。
《书·禹贡》中有“声教讫于四海”,意思是声威和教化达到了四海之内,这里的“讫”通“迄”,表示达到、到的意思。
④副词,表示尽、都。
《书·秦誓》中的“民讫自若”,意思是百姓都还是原来的样子,“讫”在这里作为副词,表示“都”的意思。
⑤副词,表示毕竟、终究。
《汉书·西域传》里有“而康居骄黠,讫不肯拜使者”,意思是康居国的人骄横狡猾,终究不肯拜见使者,“讫”在这里作为副词,表示“终究”的意思。
⑥助词,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,相当于“了”。
例如沈仲纬《刑统赋疏》中的“李大于郑县令面上打讫一拳,有伤”,意思是李大在郑县令的脸上打了一拳,已经打完了,并且造成了伤害,“讫”在这里作为助词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。
小知识“验讫”读音为 yàn qì,意思是检验完毕。在实际使用中,常用于表示某项检查或审核已经完成,例如文件、货物、证件等经过查验后,会在相关凭证上标注“验讫”或盖上“验讫章”。
例句:海关人员在检查完货物后,在报关单上盖上了“验讫”章,表示货物已经通过查验。
小结:“讫”这个字,意思就是“结束”“完毕”。比如,一项工作做完了,可以说“工作讫”;一件事情办妥了,也能用“讫”来形容。它在古代文献里也常出现,用来表示某个阶段或者某个过程的结束,感觉画上了一个句号,把前面的事情都收了个尾。
本篇关于汉字“讫”的就到这里,你学到新知识了吗?